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2014年媒体新闻
2014-12-30《天津日报》实施三个转变 打造国内一流中医医学中心
稿源:   2014年12月30日

  中医一附院喜迎建院六十周年开启医院事业发展第三次腾飞新篇章

  

  中医一附院新院区外景

  

  新院区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

  实施三个转变 打造国内一流中医医学中心

  yd2333云顶电子游戏首页地址始建于1954年,这所津城开设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浓缩着天津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脉络。六十年风雨历沧桑,一甲子岁月轮回,天津中医一附院由当年的1800多平方米的小医院发展成为目前拥有两个院区(南开区鞍山西道为北院区,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为南院区),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全国单体规模最大、服务患者数量最多、拥有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最多的中医医院。

  一串数字彰显出中医一附院如今在全国以及本市同行中的位置:医院现有54个临床、技术科室,设有103个专病门诊,年门诊量达300万人次,连续27年门诊量居全市医院首位,日均门诊量近万人次;设有ICU、外宾病房和24个住院病区,年住院患者超过4万人次;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专科)30个……其他反映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也均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该院拥有职工233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24人,博士学历125人,硕士学历539人,正高级职称196人,副高级职称276人,中级职称659人,初级职称1091人;在高精尖人才方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2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人,天津市政府命名的名中医23人;针灸学科、心血管学科2008年被国家中管局确立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1年至2012年,两个学科又入选了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六十年来,天津中医一附院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从1954年建院后的20余年,该院由日门诊量300人次增至500人次,由新医科第一个病房成立到病床增至251张; 1990年至2000年,该院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两幢大厦投入使用,病床数从251张到701张再到1300张,最高日门诊量逾万人次;本月,该院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新院区全部投入使用,至此该院两个院区建筑面积总和达到了26万平方米,固定床位2600张,开启了事业发展上第三次腾飞的新篇章。

  面对第三次腾飞的大好时机,该院现任领导班子及时提出了加快实施“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的追求病人数量向追求高水平的医疗质量转变,从以医疗工作为主的医疗机构向研究型医院转变,从粗放式、经验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变的发展思路,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保障。与此同时,该院领导班子又及时制定了中医一附院新的奋斗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内,把该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

  前不久,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的第二届“国医大师”评选活动落下了帷幕,中医一附院的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双双光荣当选。中医一附院院长马融介绍说,中医一附院在人才培养上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与该院长年坚持“学科建设为先,人才培养为本”的人才培养战略有着直接关系。

  马融介绍说,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医一附院从整体发展需要出发,通过认真分析形势、坚持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统筹,确定发展规划、全面加强了医院学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医院人才队伍培养、学术水平提高与科研创新能力。

  强化组织管理与引领。开设“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青年论坛”,设立“科技奖励办法、学科建设专项补贴”,聘请石学敏院士、张伯礼院士、王永炎院士、张运院士、郝希山院士等国内知名学者进行学科建设专题讲座及指导,确保了学科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使医院学科建设呈现有序、协调的发展局面。该院现在不仅拥有针灸推拿学和中医内科学两个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而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专科)已高达30个,位居全国中医院校的前列。

  该院以重点病种研究为抓手,以解决临床疑难问题为切入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优势开辟了中医药对冠心病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应用研究、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中风后吞咽障碍、针刺治疗高血压规范化诊疗方案等病种的研究,建立了新的理论及特色技术,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上发挥了示范作用。

  多年来,该院牢固树立“科技兴院、院兴科技”和科研课题“上层次、上水平”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该院先后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内的科研项目437项;共取得科研成果298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共85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局级以上科技奖励205项次,获各级科技成果奖41项次,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申请专利31项。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选拔以及学科人才队伍的组建。多年来,该院重点围绕人才队伍传承培养这条主线,把师承工作落实到位。从上世纪建院初期的名医陆观虎、哈荔田,到现今的大家石学敏、阮士怡、张伯礼,学术师承的薪火始终没有停滞。该院现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1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15个(国家级师带徒)、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17个、天津市名中医工作室6个、校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9个(校级师带徒)。在石学敏和张伯礼两位院士的带领下,该院拥有在国内影响较大的科研领军人物和一批学术带头人,其中在全国和天津市105个学会担任重要职务者61人,全国二级以上学会担任副主委以上职务18人。形成了高水平的、稳定的、梯队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格局。

  在做好学术传承的基础上,该院本着“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不断扩大对外人才与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上,该院先后外派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到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柏林医科大学、慕尼黑工大医院、美国西北科技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国内外高等学府进行研修学习,有力地推动了人才知识结构的建设。2011和2012年度,该院又培育了“针刺治疗脑病研究”和“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4-12/30/content_7217342.htm 

yd2333云顶电子游戏首页地址 - yd2333云顶电子游戏主站线路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