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一附属医院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2013年媒体新闻
2013-12-17《中国技术市场报》医祖岐伯
稿源:   2013年12月20日

  中医素称“岐黄之术”,“黄”是指黄帝,“岐”则是指岐伯。传说黄帝与他的几个大臣,时常坐在一起,高谈阔论,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研究治病的方术,有人将他们的谈话记录下来,编成了一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薮、是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人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黄帝内经》的各篇文章基本上是黄帝问,岐伯答,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修养,所以在与黄帝探讨医理的大臣中,岐伯是最显赫的,黄帝称它为“天师”,是天子的老师。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
 《云笈七签·轩辕本纪》说:“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帝请主方药……作内外经。”看来岐伯是生活在岐山地区的一位医学家,并以所居住的地方命名,应该是地方的名人。
 岐山是西周的发祥地,也是中医药文化发祥的重要源头之一。周族的祖先居住在“邰“,在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后来有一位叫”公刘“的部族首领,带领部族迁徙到“豳”,在今陕西郴县。他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开拓者。由于周人在豳地时常受到夷狄部落的侵扰,后来又有一位部族首领叫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他率领族人从豳来到岐山下的周原。这里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发展农业生产,改变了过去游牧民族的习俗,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使部族逐步强盛起来,因地处周原,定国号为“周”。后来,周文王、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并在这里形成了以农耕为特点的周文化,而岐伯也正是周文化的代表。
 医药学在传承中,文化的基因是其内核。中医学尊岐伯为先师,也说明了周文化对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而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也突出表现在“天人合一”、“尚中致和”及“医为仁术”等方面。强调“顺应自然”是中医的核心思想。《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岐伯回答黄帝的话,很说明这个问题:“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这种顺应思想贯穿在中医养生防病、辨证论治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中国医学史专家们通过大量的考证,证实《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代的作品,书中的文章应该是战国到西汉这一大段时间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学成就,冠名“黄帝”只不过是托名而已。既然如此,“岐伯”是不是确有其人呢?黄帝是圣人、名人,托其名可以理解,而岐伯之名,仅见于《内经》,其生平事迹,史书几无痕迹,有何可托?而且岐伯不是与黄帝同时代的人,却被尊为黄帝的老师,这只能说明岐伯是《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他的思想和理论在黄帝的后裔一代一代传承,成为中医学主要的创始人,而岐伯的医学思想是以周文化为底蕴的。

http://www.ctmn.com.cn/html/szbz/20131217/szbz98737.html

yd2333云顶电子游戏首页地址 - yd2333云顶电子游戏主站线路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