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yd2333云顶电子游戏首页地址 >> 杏林文苑 >> 津沽名医 >> yd2333云顶电子游戏首页地址专家
鲍家铸

  鲍家铸(1943~2004年),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文革中辗转至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1978年调回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曾任针灸科副主任,1990年10月到德国讲学。

  在从医的37年中,总结出许多独特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经验,发表了《针刺治疗雷诺氏病57例》、《针刺治疗萎缩性胃炎197例临床分析》等论文。为大量外国留学生授课、临床带教,定期为下级医师、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学术讲座。指导多名研究生、留学生完成毕业论文,199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成为针灸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鲍氏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深厚,善读《内经》,认为《内经》立法就在《内经》之中,《素问·示从容论》中云:“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善于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是乎否乎,值之高明。临床中,注重对中医药作用原理的研究,对针灸学整体发展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用多学科知识指导临床,使中医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治学严谨,既擅长针灸学,遣方用药也非常精当。

  鲍氏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专长,集中体现在治病重视整体。尤其对胸痹一症,感悟颇深。他常说:“病痛在上,勿忘中下。”

  (一)中医对胸痹病发生的认识

  胸痹的病机,上焦阴阳气血的虚实异常,加之寒凝、气滞、痰浊、血瘀,阴邪乘于阳位,造成正虚邪实之病势。上焦胸部疼痛之症,尤当责之在中焦,所以言此,以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阴阳气机升降之枢故也,中焦健运则水谷精微上奉心肺,中焦失司则痰浊引上射肺凌心。惟中焦斡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气血方可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然后五脏六腑之精才可归藏于肾,肾之阴阳所蒸化的元气藉三焦经脉充实于胸中。故《素问》有“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的论述。

  宗气代表心肺功能的综合而由三部分组成:上焦肺吸入的天阳之气,中焦脾转输的水谷精微之气,下焦肾间动气通过三焦经脉自肾上达于肺。宗气的盛衰通过胃之大络虚里穴搏动强弱而候之。

  三焦气化之中,五脏各司其守,以其各脏功能协调方可使气机升降出入,生生不息。然而每脏所含的气血阴阳自当各有侧重。手、足太阴经均以气为主,而手太阴肺经以兼阴为主,足太阴脾经兼以阳为主,手、足厥阴经均以血为主,而手厥阴心包经兼以阳为主,足厥阴肝经兼以阴为主。手、足厥阴经均以阴阳为主。不仅如此,人的生、长、壮、老、已的不同发育阶段中,五脏气血阴阳的由盛而衰亦有先后轻重的不同。40岁到60岁是生命从壮至老的转折,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诚俗云:正虚之处方为容邪之所。此时节,易患下虚为本,上实为标,邪盛正虚、心脉失荣之胸痹病理属当然。

  (二)胸痹之病,病位在上,痛为主症,病机是胸中宗气匮乏,阴邪上乘清旷之区,导致胸阳不振,脉气痹阻。

  寒邪自伤卫气始,而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伤腑,也可通过手太阴肺经伤脏。气滞自伤肝气始,而通过五行乘侮造成木郁土衰秧及脾胃,也可通过同名经手厥阴以及奇经影响营血运行调节。疾浊自中衰内生始,而可引上射肺损心。血瘀则因络脉不通始,而可痹塞心经,扰及心神。胸痹患者,必先正衰,正衰当分阴虚(包括血虚)、阳虚(包括气虚),所受之邪,又有寒凝、气滞、痰浊、血瘀之异;而寒凝、气滞相对偏于在表,在气分;痰浊、血瘀相对偏于在里,在血分。终致胸阳不振,脉气痹阻而胸痛作矣。

  胸痛一症,不通则痛。而不荣亦痛,《内经》早有明训。《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留,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个人理解,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寒气”是泛指自表入里,伤人致痛的诸多邪气的代名词。可以是外来的寒邪,也可指功能衰退产生的内寒,更可以是另外诸多致痛的病邪而言。

  镇痛通脉为胸痹急治标实之法。依据正气阴阳气血偏衰之不同,邪气偏于气分、血分之异,更量两者孰多孰少,孰轻孰重来兼理本虚。扶正者:阴虚者宜养血滋阴,阳虚者宜益气温阳。祛邪者:寒凝当温通散寒,气滞当行气宣痹,痰浊当蠲痰泄浊,血瘀当活血化瘀。

  查舌质可辨明阳气血的盛衰,阴虚者舌红而瘦干,阳虚者舌淡而胖嫩。验舌苔可知邪气的表里进退和胃气的存亡;寒凝者苔白;气滞者苔薄;痰浊者苔腻;瘀血者苔少。

  可有切脉可参:阴虚者脉细,阳虚者脉微,寒凝则脉紧,气滞则脉弦,痰浊则脉滑,血瘀则脉涩。再参照诱因(指寒冷、劳累、恚怒、饱餐等),辨证自明。

  (三)胸痹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科治疗胸痹,镇痛通脉立法,每多选取手厥阴、手少阴、手太阴三经的郄穴和心及心包两经的俞募配穴法组成应急处方或备用处方,所取经穴,属上焦诸脏,位均在上肢。

  考《灵枢·厥病》中论厥心痛脏腑分属之治,取下列穴位:责之肾者先取“京骨”、“昆仑”,再取“在谷”。责之胃者取“大都”、“太白”。责之脾者取“然谷”、“太溪”。责肝者取“行间”、“太冲”。责之肺者取“鱼际”、“太渊”。“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一节独无处方。

  1.取穴多在腕踝部位,尤以踝部及其以下为多。穴位多为诸经原穴,可见: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病在上,下取之;以取足阴经原穴施远端诱导法之意,寓于其中。

  2.虽古典医籍中有“心为君主之官”,“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之说,但古代医生已经认识到胸痹中类似现代医学中冠心病里急性心肌梗塞伴发周围循环衰竭乃至更危重的心脏猝死之两种患者,病发即危笃而预后每多凶险,故难以处方,或可理解为虽设前列诸穴,但尤恐施术不及。

  3.厥心痛按脏腑分属之治有五条,而责之中焦脾胃者则占二条,说明厥心痛之治不可忽视治中;治疗厥心痛所取的穴,尤以肾经、膀胱经这一对表里脏腑经脉的穴位居多,十一穴中占有五个穴,说明厥心痛之治尤不可忽视治下。探究医典,则是“病痛在上,不仅治上,尤勿忘中下”之理。验之临床,防治胸痹委实恰切。至于师古法可不拘泥其方,这本是《内经》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理论体系所决定的。

  多年来,鲍氏临床诊治胸痹病时运用医典古训颇有心得。常思:《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中明载“人参汤”方亦主治胸痹,此方即与《伤寒论》中“理中汤”相同。又《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中,治虚寒肺痿者立“甘草干姜汤”之方。

 
yd2333云顶电子游戏首页地址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